柳巴流

世界在我们的心中。
我们将在心里旅行整个世界。
再也不想来老福特了!
爱发电,小红书同名

红楼梦的观后感

*仅仅是个人的观后感,因为阅历和学识有限,可能有不正确的地方


    *本文有脑洞大开的地方,即兴写的,不用特别当真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正经内容+脑洞内容:

    感谢曹公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故事。

    他写的角色感觉都是非常立体,各有特色。

    例如林黛玉,尽管她在现代观念看来有些玻璃心,但她依然不是简单的“作”可以解释,她其实是很有见识,很有修养的人,例如大观园的《问菊》,《菊梦》,我在此摘抄第三十八回几句:

    咏菊

    一夜新霜著瓦轻,芭蕉新折败荷倾。

    耐寒唯有东篱菊,金粟初开晓更清。

    《咏菊》

    菩萨蛮·端午日咏盆中菊

    薰风殿阁樱桃节,碧纱窗下沈檀熬。小 扇引微凉,悠悠夏日长。

    野人知趣甚,不向炎凉问。老圃好栽 培,菊花五月开。

    咏菊

    无赖诗魔昏晓侵,绕篱欹石自沉音。

    毫端蕴秀临霜写,口齿噙香对月吟。

    满纸自怜题素怨,片言谁解诉秋心?

    一从陶令评章后,千古高风说到今。

    还有第四十五回的:《秋窗风雨夕》:

    秋花惨淡秋草黄,耿耿秋灯秋夜长。

    已觉秋窗秋不尽,那堪风雨助凄凉!

    助秋风雨来何速?惊破秋窗秋梦绿。

    抱得秋情不忍眠,自向秋屏移泪烛。

    泪烛摇摇蒸短擎,牵愁照恨动离情。

    谁家秋院无风入?何处秋窗无雨声?

    罗衾不奈秋风力,残漏声催秋雨急。

    连宵震震复飕飕,灯前似伴离人泣。

    寒烟小院转萧条,疏竹虚窗时滴沥。

    不知风雨几时休,已教泪洒窗纱湿。

    她本是一个才女,不只是一个娇气的形象,也不只是“反抗封建制度婚姻”的形象,相反,她的骨子里充满了坚强,还有些叛逆,敢看《西厢记》这类书,还会觉得《五美呤》的绿翘为石崇殉葬不值得,性格除了寄人篱下的伤感,还有侃人的幽默:

    在第九回里,宝玉忽想起未辞黛玉,因又忙至黛玉房中来作辞。彼时黛玉才在窗下对镜理妆,听宝玉说上学去,因笑道:“好!这一去可定是要‘蟾宫折桂’去了,我不能送你了。”

    蟾宫折桂出自于《晋书·郤诜传》:“武帝于东堂会送,问诜曰:‘卿自以为如何?’诜对曰:‘臣鉴贤良对策,为天下第一,犹桂林之一枝,昆山之片玉。’”,后来比喻科举大大的成功,只是不知道宝玉明不明白后面的一句“昆山之片玉”。

    林黛玉的本身也是懂得礼仪的人,例如她初见贾母的时候:

    贾母正面榻上独坐,两边四张空椅,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。黛玉十分推让。贾母笑道:“你舅母和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。你是客,原应如此坐的。”黛玉方告了座,坐了。

    她之所以退让,是因为在古代时,在交际场合时以左为贵,一般左边的座位是主人的座位,作为客人坐在左位是不恰当的。

    至于为何宝玉一见她就给她取字(在古代里,字是丈夫给妻子取的,一见面就取,怎么讲呢……),为何大观园并不避让他两一起玩,虽然有宝玉无知的原因在(后续因为他的无知导致金钏落井),这个可能是有谋划婚约的原因在的,只是宝玉并不知道,再像丫鬟紫鹃听到薛姨妈说将林黛玉配给宝玉(虽然是开玩笑的),问为何不和老太太说,这个行为是不合适的。但也默许了。

    贾母看到自己的黛玉立马大哭,后面想起了贾敏,原文如下:

    黛玉方进入房时,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,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。方欲拜见时,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,“心肝儿肉”叫着大哭起来。

    后面还有:

    丫鬟们斟上茶来。不过说些黛玉之母如何得病,如何请医服药,如何送死发丧。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,因说:“我这些儿女,所疼者独有你母亲,今日一旦先舍我去了,连面也不能一见,今见了你,我怎不伤心!”说着,搂了黛玉在怀,又呜咽起来。

    她和贾敏应该是非常像的,所以便有了贾母这份疼爱在,她不太可能像后四十回一样反对婚姻。

    但总觉得黛玉的结局会很不好,不仅是玉带林中挂(即使玉带是贵人系在腰间的),还有她走向自己居住的地方——潇湘馆是一路向西,这可以理解为上西天了。

(图片是网络上随便找的)


    她和宝玉,更像一种契约,是前世来的契约,他们虽然不同,但是非常相似(虽然我不懂为啥仙草生活在灵河边还要浇水,还要还泪,不过既然浇水是从赤霞宫带出来的甘露,可以脱去草胎木质,修得人形。

    原文如此:

    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,有绛珠草一株,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,日以甘露灌溉,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。后来既受天地精华,复得雨露滋养,遂得脱却草胎木质,得换人形,仅修成个女体……

    那就当成为了报修炼的恩来还泪吧)

    宝玉的结局,前八十回有如下:

    漫揾英雄泪,相离处士家。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。没缘法转眼分离乍。赤条条来去无牵挂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?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!宝玉听了,喜的拍膝画圈,称赏不已。

    在31回里,袭人笑道:“林姑娘,你不知道我的心事,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。”林黛玉笑道:“你死了,别人不知怎么样,我先就哭死了。”宝玉笑道:“你死了,我作和尚去。”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以下是思路跳脱篇:

    咳咳,我的思路不禁跑题,他是非常喜欢穿红色衣服的,例如“大红金蟒狐腋箭袖”,“二色金百蝶穿衣大红箭袖”,“大红棉纱小袄儿”,还自称“怡红公子”,做了和尚之后,他还能穿他好爱的红衣么?

    红色加上和尚,我假设一下,如果他做和尚真的要穿红衣,我想到了唐僧穿的袈裟,那是主持在做法事穿的,但自明朝以后,对僧人的衣服有了明确的规定,讲僧则是玉色的常服,青色或者浅红色袈裟。教僧穿皂色的常服,黑色或者浅红色袈裟。

    那么宝玉有可能是讲僧(讲经的和尚),教僧,主持,也可能是藏传佛教宁玛派(那里人人红衣),这样能够穿他喜欢的红衣,但是他喜欢的大红色不行了,因为和尚不能穿正色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以下是拐回来的话题:

    宝钗是偏向大方,八面玲珑的那一派,但有关的词语是这样的:仍是无情仍动人(63回),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;劝阻宝玉要多读书,还有薛宝钗扑蝶那一段,总之,她肯定不是宝玉喜欢的类型,因为宝玉不喜欢的是功名,也不喜欢用那些手段。

    这里不是指责宝钗的意思,因为作者编写的人是多面体的,有善也有不好的一面,只是因为金玉良缘这个伏笔,他们应该有个婚姻,这就更奇怪了,很容易被认为是后八十回的棒打鸳鸯,有情人终不成眷属那一套剧情,但原作者应该不喜欢这类剧情,比如第一回:

    历来野史,或讪谤君相,或贬人妻女,奸淫凶恶,不可胜数。更有一种风月笔墨,其淫秽污臭,屠毒笔墨,坏人子弟,又不可胜数。至若佳人才子等书,则又千部共出一套,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,以致满纸潘安、子建、西子、文君,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,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,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,亦如剧中之小丑然。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,非文即理。故逐一看去,悉皆自相矛盾,大不近情理之话。

    再例如第五十四回,贾母笑道:“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,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,最没趣儿。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,还说是佳人,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。开口都是书香门第,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,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。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,无所不晓,竟是个绝代佳人。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,不管是亲是友,便想起终身大事来,父母也忘了,书礼也忘了,鬼不成鬼,贼不成贼,那一点儿是佳人?便是满腹文章,做出这些事来,也算不得是佳人了。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,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,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?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。再者,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,连夫人都知书识礼,便是告老还家,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,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,怎么这些书上,凡有这样的事,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?你们白想想,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,可是前言不答后语?”

    从此可见,作者应该不喜欢老套路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王熙凤是个非常精明的人,假如她是个男人就更好了,也正是因为她是个女人,她必须泼辣,学会机关算尽。

    不得不承认,她非常能干,能够操持大观园,甚至对付贾链也不错:(第六十八回)

    这里凤姐儿带着贾蓉走来上房,尤氏正迎了出来,见凤姐气色不善,忙笑说:“什么事情这等忙?”凤姐照脸一口唾沫,啐道:“你尤家的丫头没人要了,偷着只往贾家送!难道贾家的人都是好的,普天下死绝了男人了!你就愿意给,也要三媒六证,大家说明,成个体统才是。你痰迷了心,脂油蒙了窍!国孝家孝,两重在身,就把个人送了来。这会子被人家告我们,我又是个没脚蟹,连官场中都知道我利害吃醋,如今指名提我,要休我。我来了你家,干错了什么不是,你这等害我?或是老太太、太太有了话在你心里,使你们做这圈套要挤我出去?如今咱们两个一同去见官,分证明白。回来咱们公同请了合族中人,大家觌面说个明白。给我休书,我就走路。”

    与此相关的还有:

    “这事原是爷做的太急了。国孝一层罪,家孝一层罪,背着父母私娶一层罪,停妻再娶一层罪……”

    此有四个罪,二爷有停妻再娶的嫌疑,还有背着父母私娶,不告诉王熙凤(之所以有停妻再娶的嫌疑,因为前面犯了一个错误:

    尤二姐听见马闹,心下便不自安,只管用言语混乱贾琏。那贾琏吃了几杯,春兴发作,便命收了酒果,掩门宽衣。尤二姐只穿著大红小袄,散挽乌云,满脸春色,比白日更增了颜色……

    说着走了,便至西院中来,只见窗内灯烛辉煌,二人正吃酒取乐。

    具体来讲,国孝,家孝, 王熙凤在见到尤二姐时很素的:

    头上皆是素白银器,身上月白缎袄,青缎披风,白绫素裙。眉弯柳叶,高吊两梢,目横丹凤,神凝三角。俏丽若三春之桃,清洁若九秋之菊。

    这等服饰是因为在葬礼期间,参考:

    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,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。敕谕天下:凡有爵之家,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,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。贾母、邢、王、尤、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。

    家孝是贾敬死亡,正在举行葬礼时。

    父母肯定没有告诉,后面才出场。

    至于停妻再娶,这是通过贾珍认可的,但也不全合法,没有经过认可。而且:

    至次日五更天,一乘素轿,将二姐抬来。各色香烛纸马,并铺盖以及酒饭,早已备得十分妥当。一时,贾琏素服坐了小轿而来,拜过天地,焚了纸马。

    拜天地不是纳妾的样子,虽然尤二姐是娶回来的二房,但在族谱上也是妾,后面琏和鲍二一家子等仆人也称呼尤二姐为“奶奶”,而不是二奶奶,尤二姐也对王熙凤行万福之礼而不是跪拜之礼。

    原文:

    那贾琏越看越爱,越瞧越喜,不知怎生奉承这二姐,乃命鲍二等人不许提三说二的,直以奶奶称之,自己也称奶奶,竟将凤姐一笔勾倒。

    真是可悲可叹。

    如果她们生活在现在,那会怎么样呢?她和尤二姐,还有大观园的那些女子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未来?那未可知也。

    我希望迎春不会因为5000两被嫁给孙绍祖,探春的才干可以更好地发挥,像尤二姐尤三姐也不会有那些经历,凤姐可以读更多的书,学学文化,还有好多好多人……

    我希望她们的悲剧不会上演。

    她们值得有更好的未来,她们值得被人爱。

    但红楼梦本来就是悲剧,像第六回那样:

    〔收尾  飞鸟各投林〕为官的,家业凋零;富贵的,金银散尽;有恩的,死里逃生;无情的,分明报应;欠命的,命已还;欠泪的,泪已尽。冤冤相报实非轻,分离聚合皆前定。欲知命短问前生,老来富贵也真侥幸。看破的,遁入空门;痴迷的,枉送了性命。好一似食尽鸟投林,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!

    或许,一切都是命运,就像

断头王后里的名言:

    她那个时候还太年轻,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,都早已在背后标好了价格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以下为胡扯篇:

    看到这里,贯彻全文,红色非常重要,比如红楼,红色的衣服,胭脂胎记,红楼梦也有三次关于火灾的记录(甄宅遭受灭顶之灾,贾府南院马棚走水,还有大火烧了毛毛虫),跑题一下,从这里看,或许后面还有更大的火灾。

    说回话题,我读到后面时又发现和红色有关的。

    昨夜朱楼梦,今宵水国吟。

    水国不禁联想到清朝,朱楼也有可能比喻的是富丽华美的楼阁,紫禁城里的红墙高楼,但联系前面,我想到了一个记载:

    按照五行五德终始说,大明是火德,大清是水德,有没有一个可能,所有的火,红色指的是这里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我的一个脑洞又起来了。

    书中的经历其实不太像太平的时候,从甄士隐的经历可以看出:

    偏值近年水旱不收,鼠盗蜂起,无非抢田夺地,鼠窃狗偷,民不安生,因此官兵剿捕,难以安身。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,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。

    王熙风的判词也有:凡鸟偏从末世来,贾探春判词则是“才自精明志自高,生于末世运偏消。”

    元春的谜语是:

    能使妖魔胆尽摧,身如束帛气如雷。

    一声震得人心恐,回首相看已化灰。

    除了暗示元春的命运,也有一个可能:战争的发生。

    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十六回描写冯紫英那段有脂砚斋眉批:“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,叹叹。”

    还有第七十八回的姽婳词:

    姽婳将军林四娘,玉为肌骨铁为肠。

    捐躯自报恒王后,此日青州土亦香!

    其二(贾环)

    红粉不知愁,将军意未休。

    掩啼离绣幕,抱恨出青州。

    自谓酬王德,讵能复寇仇?

    谁题忠义墓,千古独风流!

    恒王好武兼好色,遂教美女习骑射;

    秾歌艳舞不成欢,列阵挽戈为自得。

    眼前不见尘沙起,将军俏影红灯里;

    叱咤时闻口舌香,霜矛雪剑娇难举。

    丁香结子芙蓉绦,不系明珠系宝刀;

    战罢夜阑心力怯,脂痕粉渍污鲛绡。

    明年流寇走山东,强吞虎豹势如蜂;

    王率天兵思剿灭,一战再战不成功;

    腥风吹折陇头麦,日照旌旗虎帐空。

    青山寂寂水澌澌,正是恒王战死时;

    雨淋白骨血染草,月冷黄沙鬼守尸。

    纷纷将士只保身,青州眼见皆灰尘;

    不期忠义明闺阁,愤起恒王得意人。

    恒王得意数谁行?姽婳将军林四娘;

    号令秦姬驱赵女,艳李秾桃临战场。

    绣鞍有泪春愁重,铁甲无声夜气凉;

    胜负自难先预定,誓盟生死报前王。

    贼势猖獗不可敌,柳折花残实可伤;

    魂依城郭家乡近,马践胭脂骨髓香。

    星驰时报入京师,谁家儿女不伤悲!

    天子惊慌恨失守,此时文武皆垂首。

    何事文武立朝纲,不及闺中林四娘?

    我为四娘长叹息,歌成余意尚傍徨!

    从此可以看出一个典故,林四娘在清初多本书中出现过,以《聊斋志异》中林四娘为例,便是明末青州衡王府的宫女,从此知道,作者应该是对明朝很有感情的,不然不会写这个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我在查资料时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情况,以下为(古代中国没有狮子,为何却能诞生石狮文化?)所记载着的:

    狮子作为佛教圣物,自然要被重视,在石窟的佛台上,常常刻有一对石狮,其作用是护法辟邪,佛教以此譬喻佛陀之勇猛无畏。因此在墓地前修建石狮子造像,实际上是表达了对佛教的信仰。

    古人们尤其是达官贵族们觉得,狮子是佛教圣物,而且形象威猛,放在家门前和墓地前面,能达到镇宅的作用。同时,只有身份高贵之人,才可以在门前放置石狮子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红楼梦也有关于石狮子的记录:

    第六回里,

    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,只见簇簇轿马,刘姥姥便不敢过去,且掸了掸衣服,又教了板儿几句话,然后蹭到角门前。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,坐在大板凳上,说东谈西呢。

    第六十六回里,湘莲听了,跌足道:‘这事不好,断乎做不得了。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,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。我不做这剩忘八。’

    虽然石狮子也很有可能单纯是风俗文化所致,但不禁猜测,石狮子是否在暗示着佛教。

    ——

评论(2)
热度(41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柳巴流 | Powered by LOFTER